冠军是这样“炼成”的 返回列表页>>

——寿险福建龙岩中心支公司业务主任黄玉曼和儿子、奥运举重冠军张湘祥的故事

 

成长故事

 

2008年8月19日下午3点半,厦门高崎机场。

“家里的花有 没有被踩坏啊”,很喜欢伺弄花草的黄玉曼刚见到丈夫张雨和,就开始打听起宝贝花草的情况。从张湘祥入选奥运军团那天起,黄玉曼家的门槛就几乎要被访客踩烂 了,最多的一天,黄玉曼连轴转地接待了16拨记者的采访。张湘祥夺冠之后,黄玉曼虽然身在北京,但参照儿子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夺得铜牌的接待经验, 她已经完全可以想象出家中的“盛况”了。

8天前,寿险福建龙岩中心支公司业务主任黄玉曼的儿子张湘祥在北京奥运会男子62公斤级举重比赛中横 扫各路对手。奥运夺冠的胜果,照亮了张湘祥的人生,而作为他的母亲,黄玉曼既用独特的方式培养了一个奥运冠军,也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太保开创了一片天地。

 

黄玉曼的成长之路:儿子是冠军,我也是 “冠军”

好强女人的人生选择

高中毕业后,由于“文革”原因,没能继续学业的黄玉曼考了高压容器电焊执照,成为当地仅有的两名女电焊工之一。一个女人要干如此高危的男人活,着实不容 易,更何况黄玉曼当时还是所有焊工中收入最高的一个,可见工作强度之大。问她怕不怕,黄玉曼的回答倒也爽快:有什么好怕的啊!

2000年,因为企业改制,45岁的黄玉曼从味精厂下岗之后,在家赋闲了好一阵子,可好强能干的她却总希望能找到一个更适合自己发挥的岗位,靠自己的力量 过好实实在在的日子。加盟太保前,黄玉曼曾去当地各家保险公司“考察”过,终于在太保,她找到了与自己期望所合拍的企业文化氛围,一次激情洋溢的产品说明 会,太保同仁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让她在2006年3月成为了太保的一员。

爱太保,要做就做最 好

黄玉曼在新人培训班上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她生怕自己年龄大、基础差、记性不好,所以就比别人更用功。在整个中心支公司里,就属她的笔记本写得最 多,用得最烂了。尤其是面对那些曾一度把自己绕得“晕乎乎”的条款,黄玉曼更是狠下苦功进行钻研,一份计划书往往要试讲好几遍,在同事这里过了关,才会拿 去展示给客户。而现在,黄玉曼已经完全攻克了条款难关,说起公司险种来,已是如数家珍,倒背如流了。

别人能做下业务,为什么我就做不下来呢,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服输的黄玉曼常常会用这种方式来刺激自己。有了这股犟劲打底,黄玉曼在入司当月的业绩就达到了 转正标准。

现在,黄玉曼常跟伙伴们说:签单要有霸气,做人要有骨气,做事要有个性。在专业方面,她就是这样一个“霸道”的人,正因为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服务能力充满 自信,她才有这样的说话底气。这次在去北京观赛的火车上,黄玉曼随手带去两份卡式保单,结果还没下车,保单就已经被签了出去,人走到哪里,保险就说到哪 里,这应该就是一个保险人的职业敏感吧。

寿险行业:改变她,成就她

得知黄玉曼成为太保营销员之后,张湘祥对妈妈的选择非常支持,并表示:妈妈的选择一定没错。为了用实际行动支持妈妈的工作,张湘祥还特意给她买了一个展业 包,而他本人也曾参加过中心支公司举办的产品说明会,还用自己的明星效应,带动不少同学和朋友成为了太保的客户——黄玉曼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张湘祥的鼎 力相助自然也该记上一笔。

成为保险人之后,职业需要和与客户的接触,使黄玉曼变得越来越年轻活跃,也越来越职业化。连她自己都说,重要场合穿 职业装,佩戴分公司的爱心徽章,这已经成为了习惯。

妈妈的改变,作为儿子的张湘祥也是看在眼里。有一次,张湘祥来公司参加产品说明会,有同事 就指着台上正在介绍产品的黄玉曼问:“你这么长时间不在老妈身边,会不会忘了她长什么样啊?你看看她现在跟以前有什么变化?”张湘祥笑着说:“开玩笑,我 怎么会忘了老妈的样子,不过她现在看起来倒是真的比以前‘职业’多了。”

经过努力,黄玉曼的业绩节节攀升,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去年第一季度,黄玉曼被寿险福建分公司授予“分红险”销售能手称号,跻身省内高峰会会员行列,并荣 获“百强精英”殊荣。今年7月,黄玉曼以优异业绩晋升为业务主任。在此后分公司举行的“我也要奥运”业务竞赛活动中,黄玉曼又以中心支公司的头名业绩提前 锁定了一枚“奥运太保金牌”,连同儿子的这枚奥运金牌,张家真是“双金”闪耀,双喜临门了,有人跟黄玉曼开玩笑说:“你现在可以享福了,不用再干啦”,可 她却笑着蹦出一句:“哪里,我还要做督导呢!”

随着黄玉曼在保险事业上越来越一发不可收拾,张家的“管理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从原先的男主外、女主内,变成了女主外、男主内,张雨和开始“退居二 线”,乐呵呵地在家洗手作羹汤了,而黄玉曼则成了在外冲锋陷阵的“主角”。

 

张湘祥的成长之路:妈妈“傻”,儿子也 “傻”

国内不少体育冠军都是因为从小家境贫寒,而自己又很肯吃苦受累,所以最终成就了冠军梦想。而张湘祥的家境并不差,之所以走上举重之路,完全是他自己的选 择。这些年来,张湘祥一直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几乎没走什么弯路,在这个过程中,黄玉曼“功不可没”。

歪 打正着的开端

童年时期的张湘祥是大院里出了名的“皮大王”,8岁那年,黄玉曼决定在暑假时把儿子交给自己的 同学、一个体校负责人“照顾”。目的很简单,就是在自己上班时,儿子不再到处“惹是生非”,而且顺便为自己的小胖墩身材减减肥。

张湘祥最初被 送进体校是准备学乒乓球的,但教练觉得他年龄偏大,于是就“转介绍”给了举重教练朱日平。第一次见到张湘祥,朱日平就眼前一亮,那充满霸气的眼神与恰到好 处的身材比例,都让朱日平认准了这块“璞玉”,于是便登门与家长商量,让张湘祥改练举重。

当时第一个不乐意的就是黄玉曼,她怒气冲冲地冲着朱日平就是一顿吼:“练什么举重啊,这么苦的事情,而且我和他爸已经不高了,一练举重,孩子就更长不高 了。”

但爱才的朱日平愣是相中就不放手了,为了能让张湘祥去训练,他经常骑着摩托车去张家游说,黄玉曼抵不住如此锲而不舍的“拜访”,终于答 应让儿子练举重。

爱他所选,选他所爱

在周围人不 解的目光中,张湘祥开始了自己的举重生涯。最开始的基本功训练不但枯燥,而且常常会磕痛磨伤,儿子倒是很能吃苦,只是黄玉曼看着实在心疼,多次把孩子带回 了家。但朱日平又开始不停登门拜访,黄玉曼最终还是拗不过教练,又让孩子去练了。

9岁那年,原本成绩不错的张湘祥在学业上开始落后,但在举重 方面却慢慢“上了道”。得知孩子的现状,黄玉曼决定和张湘祥谈一次,到底是选择练举重“一条道走到黑”,还是踏实回来上学,必须做个决断。这时,朱日平再 一次出现了,他拍着胸脯保证道:“再坚持一两年,他就能走出去了,这孩子今后肯定没问题。”得到这样信誓旦旦的保证,始终觉得自己是被朱日平“忽悠”的黄 玉曼才算是第一次安心把孩子送到了举重馆,她告诉张湘祥:“既然这样,你就好好练出个名堂来吧”——时至今日,张湘祥依然记得这句话,“练出名堂”也成为 他时常鞭策自己的话。

犟儿子的“自作主张”

1995年,朱日平的话果然应验了,12岁的张湘祥同时被北京体育大学和福州体校的举重教练看中。当时,黄玉曼和张雨和力劝儿子去相对较近的福州,而非遥 不可及的北京,可遗传了老妈倔强个性的张湘祥却铁了心要去更广阔的天地发展。

夫妻俩拗不过倔强的儿子,只能答应下来。送子北上的那天,两人依然没有放弃“招安”的念头,他们甚至跟张湘祥放出狠话来:不练出成绩,就别回来,我们也不 会去看你。可儿子却叉着腰很欢快地跟爸妈挥手道别,这一次,两人只有暗自垂泪的份儿了。不过夫妻俩还就这么犟,直到2000年张湘祥在悉尼夺得铜牌后,他 们才第一次去北京看了儿子。

妈妈“傻”,儿子也“傻”,但偏偏是这样的“傻”,让张湘祥近乎“一根筋”地爱上了举重,也让黄玉曼在张湘祥的人 生起步阶段把好了舵向,她用一个母亲本能的爱与呵护,帮助儿子翻开了崭新的人生篇章。

 

母子情深

 

张湘祥夺冠之后,面对众人的道贺,黄玉曼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只是个摘桃子的人。这一句话,轻轻带过了自己为儿子付出的所有努力,但张湘祥却不止一次 地表示,要强的妈妈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哪怕如今的张湘祥贵为奥运冠军,可在黄玉曼眼里,他唯一的身份仍只是自己的儿子,就像一只贪玩而自由的风 筝,哪怕飞得再高再远,那根线却永远攥紧在自己手中。当然,这里的“强势”和“听话”都只是相对而言,强势老妈有脆弱的一面,而听话儿子也有倔强的一面。

 

强势老妈和听话儿子

儿子是被“吼大”的

木匠出身的张雨和以前工作很忙,对孩子的管教就由黄玉曼一肩担起。工厂环境练就了黄玉曼的大嗓门和竹筒倒豆子般的爽快个性,为人大大咧咧、做事风风火火的 她对张湘祥管教很严,她常笑称张湘祥是个被“吼大”的孩子。

而在张湘祥心目中,妈妈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面对从小天不怕、地不怕的儿子,唯一能够“降服”他的,也就是黄玉曼了,连张湘祥自己也开玩笑地表示:“妈妈 说的都是对的,是‘圣旨’,她脾气这么不好,我拧不过她,就只好照办了。”

张湘祥小时候是左撇子,一年级的时候,黄玉曼怎么看都觉得儿子的“左撇子”习惯很别扭,就硬逼着他改过来,甚至还手把手教儿子写字用筷。花了6年时间,张 湘祥终于还是败在了黄玉曼的耐性之下,被“强扭”成了右手将。

从1995年北上之后,张湘祥就变成了国家的“儿子”,这13年中,张湘祥从未在家里住过一晚,春节也从未回过家,全家人见面的时间,用“小时”就能算得 清了。可尽管如此,看到儿子现在的成绩,黄玉曼依然高兴不已,只是言语中更多了牵挂和不舍。

张湘祥曾说:“我能有今天,妈妈的功劳最大,她告诉了我很多道理,让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现在看来,她每一个要求都是为我积累财富”——尽管是被 “吼大”的,但对张湘祥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母子连心,一切都为对方好

这些年来,黄玉曼和张湘祥都养成了“报喜不报忧”的习惯,凡事都挑好的说。黄玉曼这么做,是为了坚决不给儿子添麻烦,让他全力以赴拿金牌。张湘祥这么 做,则是为了不让远方的家人担心——有什么事都自己扛着,母子俩的倔强和对彼此的牵挂可见一斑。

8月11日的夺冠之夜,黄玉曼经过一番“乔装打扮”,出现在了人声鼎沸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里,这距离她上一次见到儿子,已经有近3个月的时间了。这 次现场观赛,黄玉曼把保密工作做到了家,只为了不让紧张备战的儿子分心。那一晚,在离黄玉曼座位不远处的举重台上,张湘祥成了当仁不让的主角,他以绝对优 势战胜所有对手,继8年前在悉尼奥运会摘铜之后,又一次亲吻到了奥运奖牌,而且,这次还是“金镶玉”呢。

虽然张湘祥的夺冠几无悬念,但对黄玉曼来讲,却是个很揪心的过程。尤其是张湘祥在抓举第二把的时候,因为手上脱皮而导致失误,那一刻,黄玉曼的心几乎被提 到了嗓子眼,紧张得脸色发青,坐在旁边的张湘祥前教练眼看情况不妙,连忙掏出了保心丸。其实黄玉曼心脏哪有问题,分明就是被儿子吓到了,当张湘祥第三把成 功举起之后,伴随着儿子得意的笑容,黄玉曼的这口气也终于缓了过来。

听妈妈的话,没错

13岁那年除夕,由于队里一直有比赛,张湘祥就只能一个人待在冰冷的宿舍楼里,哪里也去不了。在张湘祥的成长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当时我问自己, 我为什么要来这里,为什么不和家人在一起。可能那种清冷的环境能让人冷静下来,我想起妈妈说的话,不管为什么来,但是既然来了,那就应该做好,总有一天, 我一定会感觉到温暖”——那天晚上,张湘祥永远都不会忘记。

黄玉曼从小就对张湘祥的学习很上心,就算儿子走上了举重之路,她也常常告诫儿子: “无论你今后在哪里,一定不能停止学习。”高中学历的黄玉曼曾有过很美好的大学梦,但上山下乡的现实却无情击碎了这个梦想,所以她一直希望能在儿子身上延 续自己未完的大学梦。

12岁去北京之前,黄玉曼跟张湘祥“约法三章”:一是要听教练的话,举重学业两不误;二是要坚持给家里写信,字如其人, 模样长得帅还不够,如果能写得一手好字,那才配得上帅气的外表。三是要学出名堂来,既然选择了举重这条路,那就要努力把金牌拿到手——在黄玉曼看来,文凭 是起码的学历承认,如果字写得好,英语也说得溜溜的,那这个孩子就很OK了。

这些年来,张湘祥全部完成了妈妈的要求——

今年他已 完成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全部课程,顺利拿下硕士学位,还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成为整个中国举重队的高材生。

去北京之后,不管 训练多苦,学业多累,张湘祥都坚持每月给家里写信,而且每次都是给爸妈、外公外婆和爷爷各写一封。刚开始,年幼的张湘祥写过来的信上还常常夹带着错别字和 病句,黄玉曼就逐字逐字地改出来,然后在来信的反面再回信过去。这样的书信往来不仅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也让张湘祥练出了一手刚劲有力的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