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将于今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
记者注意到,此次发布的新《办法》取消了企业年金基金对股票投资20%的比例限制,但没有对股票等权益类产品及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等的投资比例上限(30%)作出调整,这就意味着,未来股票投资比例上限最高可放宽到投资组合的30%。对于外界热传的企业年金可进行不动产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本次出台的新《办法》都没有涉及。
应该说,企业年金投资股票的比例上调,不论是对比国外发展情况,还是依据国内的实际状况,都属于必要之举,而且从发展趋势上判断,投资股票的比例在未来还有进一步上调的空间。
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同国家对于企业年金投资比例有不同的限制,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其股票投资的比例几乎都出现了明显提高。历史数据显示,在美国,1983年企业年金有44.68%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市场,到1993年,这一比例增加到52.13%,而到2003年,则进一步提高到62%;在英国,企业年金在1983年有59.96%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市场,到2003年投资比例达到67%;在日本,企业年金投资于股票市场的比例从1983年的8.96%猛增到1993年的29.19%,到2003年更是高达44%;在荷兰,到2003年企业年金投资于股票的比例也已达到43%。这样的投资比例和发展速度都远远高于我国。
从国内实际状况看,此前颁布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对于投资比例数量的限制显得过于严格,不利于企业年金进行长期投资。比如,此前规定,投资银行活期存款、中央银行票据、短期债券回购等流动性产品及货币市场基金的比例,不低于基金净资产的20%;投资银行定期存款、协议存款、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及可转换债、债券基金的比例,不高于基金净资产的50%。其中,投资国债的比例不低于基金净资产的20%;投资股票等权益类产品及投资性保险产品、股票基金的比例,不高于基金净资产的30%,其中投资股票的比例不高于基金净资产的20%。
从理论上分析,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一大特点是长期投资,这个特点决定了企业年金的投资策略、投资工具的选择都应以长期性为基础。货币类资产和一般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是短期性投资工具,在期限上与企业年金的长期性不匹配。相反,权益类资产中的股票、基金等长期性金融工具更匹配企业年金的长期投资需求。
有关社保专家指出,在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周期里,货币市场和固定收益市场投资工具的平均收益率远远低于股票的平均收益率,看似安全的货币类资产和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在长期性投资的收益对比中,不但不能战胜通货膨胀、保值增值,反而有可能使企业年金面临贬值的风险。只有匹配股票和其他权益类投资工具,企业年金在较长时期内才具有战胜通货膨胀、取得长期较高投资收益的可能。
长期投资者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认为,国库券等债券以及其它货币市场投资对短期投资者来讲是相对安全的,但对于企业年金这类长期性质的养老金投资来说则不同。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资产不是国库券,而是长期通胀指数化债券。这种资产在较长时期内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真实收入流,可以支持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受益人在未来长期稳定的消费流。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应与企业年金计划参与者的储蓄生命周期特征相吻合。对拥有相对稳定劳动收入的年轻投资者来讲,他们也乐于将资产组合倾向于权益资产,并在接近退休的过程中逐渐增加货币类和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比例。
按照长期的发展趋势判断,股票的投资收益率要远高于债券的投资收益率,而股票和债券的长期投资风险(也称为平均标准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正是基于上述理论与实践,此次修订的新《办法》将企业年金投资股票的比例放宽,而且完全可以预期,这一比例还有进一步上调的空间,那些年金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保险巨头对此应早做打算。
来源:中国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