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央行一日连发两份报告,直指中国当前的通胀预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狙击。目前,业界对于中国物价的一致看法是,通胀率仍处于上升通道,并于年中见顶。但或许这一预期还是过于乐观。
首先遭遇的是国内流动性,根据央行名为《2011年2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的报告,前两个月,同业拆借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交易量累计为3.3万亿元,同比下降0.5%。2月份同业拆借市场累计成交1.6万亿元,较1月份减少5.6%。同时,2月份同业拆借利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同业拆借交易量及利率的双双下滑是否意味着银行体系内流动性的充裕?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尽管可能存在季节性的因素,但导致这一现象的更大原因可能是各家银行普遍缺乏流动性。"近期各家银行反映的最大问题是很难拉到存款。而且由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多次上调以及未来持续上调的预期,银行几乎没有多余流动性,甚至由于拉不到存款,银行贷款业务也明显减少。"
然而,银行体系内流动性的缺失并不意味着整个市场流动性不足。"恰恰相反,当前大量的流动性在体系外循环。虽然房地产等调控政策导致大量资金撤出房地产市场,同时在股市表现不佳的情况下,撤出的资金也并未大量流入股市,但由于负利率,大额资金也不愿意进入银行体系。"孙立坚表示,"这些体系外的大量流动性将对通胀造成极大威胁。"
国际因素更加难以控制。央行在《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中,预计2011年发达经济体总体上将延续宽松政策环境,全球流动性仍将充裕,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可能维持高位运行,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的通货膨胀、资本流入和资产价格上涨压力可能加大。2011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需要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大通胀控制力度,防止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上升过快。
在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保持宽松状态、全球流动性过剩和地缘政治动荡的背景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望进一步走高。高盛等较多机构预测2011年国际原油均价将突破100美元/桶,甚至可能触及125美元/桶。能源价格坚挺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将提升农业生产成本,加之国际市场对粮食需求逐步增加,国际粮食价格面临上涨压力。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将诱发结构性通胀风险。
"自然灾害与地缘政治风险的上升为全球经济带来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这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中国通胀率年中见顶预期的不确定性。"孙立坚表示,中国面临输入型通胀的压力非常大。
随着通胀预期的不断上扬,中国从去年开始收紧货币政策。2010年至今,央行共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3次加息。
市场普遍预计,今年上半年仍有2次加息概率,而存款准备金率更可能在年底达到23%的历史高点。
不过,孙立坚认为,目前只有打开收益上升的窗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输入型通胀带来的成本上涨的压力。"货币政策的不断收紧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而在实体经济利润不断降低的情况下,市场上的流动性更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同时,由于中国银行业尚无能力承受息差缩小所带来的冲击,因此央行更无法实施非对称加息。"因此,孙立坚指出,"引导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的最好方式,不是调整货币政策,而是调整财政政策。"
"对企业减税是当前的最好方式,把更多利润留给企业,让经营实体经济所产生的效益成为吸引流动性的诱因,从而消化过多的流动性,这有助于降低通胀预期,同时进一步激活实体经济。"孙立坚说。
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