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歧路,今安在。”谈及企业年金业务,有信托人士感言。数年前,华宝、中信、中诚、上海国际四家信托公司逐鹿年金市场,然而,面对具有先发优势的保险公司、体量庞大的银行,许多信托公司有心介入却无力经营。自2013年以来,中诚、中信、上海信托纷纷淡出年金业务,同时具备受托人、管理人两项资格只剩下华宝信托一家
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制度之外,根据自身经济实力自愿建立的一种补充性养老金制度。
一直以来,企业年金业务被信托公司视为投入高、周期长、回报低的业务,面对具有先发优势的保险公司、体量庞大的银行,信托公司要在年金市场立足必须做出自身特色,许多信托公司有心介入却无力经营。
“企业年金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受托人的投入回报周期较长,仅前期系统建设投入就达上千万元且后续每年持续投入数百万元,信托公司的年金受托业务实现盈亏平衡的难度较大。”有信托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华宝信托独守年金市场
2013年以来,国内信托公司年金市场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上海信托苦于业务量无法扩大主动不延续企业年金受托管理机构资格,中信信托则将账户管理机构资格转移给中信银行,中诚信托由于股权变更将年金业务资格转给了中国人保。华宝信托通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企业年金管理资格延续申请,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拥有“法人受托机构”和“账户管理人”两项资格的信托公司。
根据信托业协会统计,截至2013年,国内年金市场受托管理金额3545.73亿元,信托公司63.84亿元占比1.8%。其中,华宝信托61亿元、中信信托2.79亿元元,上海信托504.43万元。
华宝信托已经成为国内年金业务规模最大,也是唯一一家对外宣布年金业务盈利的信托公司,截至2013年,华宝信托受托管理企业数291家,受托管理职工约15万人,其管理的企业年金及薪酬福利信托资产已达130亿。
“华宝信托的年金业务在2009年实现盈利,如今已成为主要盈利点之一。”华宝信托副总裁王锦凌告诉记者,“自2007年拿到首单企业年金业务以来,华宝的年金客户流失率为零。我们把企业年金业务部门定位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自2005年取得首批企业年金执照之后,华宝信托先后开发出包括企业年金、薪酬福利信托计划、员工国内及海外持股在内一系列信托型养老与薪酬福利金融产品。信托型薪酬福利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现有管理方式存在的资产所有权不明、账户管理不清、多重纳税等多方面的问题。
为了避免人为差错,华宝信托全程采用系统化管理,包括受托系统、账户管理系统、投资风险管理系统、投资业绩评价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相关系统严格参照人民银行颁布的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行业标准建设,并通过公安部授权测评机构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
另辟蹊径发掘新蓝海
尽管华宝信托年金业务发展稳定,但信托业年金受托业务开展仍声势渐弱。从其在年金市场的占比来看,与银行类、养老保险类机构相比,信托业无论是受托管理规模,还是管理企业数和员工数占比都较小,并呈下降趋势。
“信托公司并非不想介入,但从历史渊源来说,我国企业年金在规范之前主要通过补充养老保险或是各类商业保险解决员工养老需求,保险公司具有先发优势并结合其网点覆盖广的特色抢占了市场,信托公司再想进入难度很大。”有信托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13-2014》指出,信托公司的企业年金业务出现逐渐走弱的市场趋势,主要在于吸引力不足、盈利过低等问题。
“年金市场由于税收优惠政策不到位、制度设计,以及投资受限较多等原因,发展较为迟缓,对信托公司缺乏吸引力。同时,年金业务的盈利过低,企业年金的四个管理人分设牌照制度设计导致受托人的核心地位空壳化。信托公司在信托关系中处于核心的受托人地位需要承担相应风险,却仅收取低微的管理费,远低于其他投资管理人的收费水平。”
不过,王锦凌认为,在企业年金市场,信托公司还有新的蓝海。“养老产品不是简单的理财产品,应该是长期性、低门槛、面向大众且享有税收递延优惠政策的产品,在此过程中,信托公司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而这也符合产业发展需要。”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