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养老金是政府规定的,按政府规定的比例进行调整,但这种规定其实必要性不大,只要掌握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养老金完全可以自动调整,而不需要时时进行干预。
从经济学出发,微观经济学可能会认为养老金应该按照CPI进行调整,宏观经济学可能会认为按经济增值率调整更合适,但笔者指出这些都是错误的,按生存经济学的观点,养老金应该按照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之和进行调整,也就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一般为9%,通胀一般为3%,而养老金的调整比例就是12%。按CPI,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胀来调,可以避免因购买力下降导致的收入缩水,但这前提是,你现在买的、用的东西,跟以前一模一样,但现实中并非如此,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升高,生活方式在转变,以前的生活方式不存在了,新的生活方式更贵了,比如以前人们骑自行车上班,而现在要乘公交或是地铁,所以即使自行车的价格没有上涨,你现在的生活开支也会上升,因为生活方式变了,原来如果你的收入是按自行车的水平来规划的,那地铁时代,肯定就不够了,所以如果你的收入只与通胀同步提到,那必然适应不了生活方式的发展进化。
那按经济发展速度,可以吗?也不行,因为官方公布的经济增长率是“净增长”,而不是真实的经济增长数字,是真实的经济增长数字减去CPI增长数据后得到的,真实的经济增长,我们可以经济的“毛增长率”,学术上称为 “名义增长率”,这才是数字上的增长。
这个增长不仅包含了物价的增长,也包含了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真实的增长,我们如果要提高养老金必须与这个真实的增长,也就是名义经济增长率挂钩才行。
除了以上谈的与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其实养老金还可以与收入的增长挂钩,但是收入增长也是经常面临两个数据,一个是名义增长,一个是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增长,而要与收入挂钩,就必须与前面一个挂钩,也就是与名义增长挂钩。
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4.1%,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2.6%,名义收入都高于大家平时听到的“经济增长率”。
其实与名义经济增长率挂钩更科学,与名义收入挂钩也问题不大,因为名义收入的增长与名义经济增长差不多,一般是围绕名义经济增长上下波动,不会有太大的偏离。总之养老金与通胀挂钩或是与实际经济增长率挂钩,是绝对不行的。那样会导致居民真实生活水平的下降。
养老金一般来源于社保收入,或是财政收入,如果不考虑税费率的变化,这两项的增长也是与名义经济增长率挂钩的,养老金按经济名义增长率调整,不会带来任何额外的支出负担。因为中国经济名义增长率一般都是11%以上,所以任何养老金增长低于这个数字,就是不科学的,就会导致老年人生活水平的下降。
中国养老金已经实现了“九连涨”,每次涨10%,好像很给力,其实涨得不多,而且这种涨既跟不上经济的名义增长,也跟不上社会平均收入的增长。中国的养老金应该每年增长12%左右,才是合适的。
中国公布收入状况时,既公布平均数据,又公布中位数,这是为了让人们看到自己工资不如平均时,不抱怨“被平均”,所以公布了中位数,但是公布养老金时却只公布平均数,而不公布中位数,公布中位数后,就显得更低了。
2013年调整后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893元,这只是平均数,如果公布中位数肯定比这个低很多,说明大部分人都是一千多一点,这些收入对于老年人是非常低的。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正视经济发展规律,变人工调整养老金增长,为与经济名义增长率同步自动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