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到2012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量的比例已达到9.4%,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已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养老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2020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民政部发布的“十二五”期间中国养老服务建设体系目标时明确指出;各大房企也跃跃欲试,试图从养老地产中分得一杯羹。
同样,全国两会期间,“我们应该如何养老”也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我国土地资源紧张、养老服务薄弱的现状,不少两会代表提出要完善社区建设规划,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中来;并将养老用地作为单独的类别,在土地价格、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不过,多位业内专业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何分享养老产业这一大蛋糕,还亟待更多的政策激活和市场培育,养老顶层制度设计刻不容缓。
“中国养老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国务院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参事魏津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到本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会达到4.3亿,这意味着未来每3个半人中,就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
过快的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了严峻挑战,未来如何养老,已是一把悬在政府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
“现在来看,全国养老床位缺口至少二三百万张。”魏津生说,未来要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目标还需要国家在政策、资金层面突破和解决。“其实,有些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前,会提前30~40年做好准备,现在留给中国的时间已经不多,未富先老已经成为中国非常大的社会问题。”北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认为。
另外,专业人才队伍薄弱、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都制约了养老产业的发展。虽然养老产业讨论得热火朝天,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中国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首先取决于政策。”魏津生说,中国养老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从宏观政策上予以框架性规划的时刻。
魏津生的说法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赞同。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中国的养老无论是在法律建设,还是在政府及民间资本的参与方面都严重滞后,“按照目前的应对节奏,根本无法迎接快速老龄化的挑战”。比如,在养老产业用地方面,政府目前颇有顾虑,一方面是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行业,一方面又要预防企业以养老的幌子圈地;在养老保险方面,职工养老保险改革以及农村养老保险进行到今天,仍然没有完成养老保险的整体性布局。因此,如何通盘考虑老龄化社会问题及养老产业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全国房地产职业经理人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姜炜认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是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在国家战略层面明确重点发展之后,整合所有相关部门,统一机制,以系统工程的态度制订详尽的产业发展规划,才能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
辜胜阻认为,要实施老龄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发展老龄产业;探索新型的老龄产业发展模式,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管理、合资合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发展养老产业,以解决老龄化社会中存在的养老床位不足等问题。
可喜的是,2013年7月1日起,我国将实行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下称为《老年法》)。《老年法》中,提出将老年人的宜居环境作为一项保障权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人服务需求,逐步增加对养老服务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财政、税费、土地、融资等方面采取措施,鼓励、扶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以新建、改建、租赁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设施,这将有效解决老龄化社会的一些问题及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