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的同时,中国社会的富余资金也要和资本市场结合,这关乎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
前一段时间,社会上围绕“养老金入市”的话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一些人简单理解为鼓励老百姓去买股票,甚至认为是要拿老百姓的养命钱去托市。这里有两个常识性的认识误区:一是“养老金”其实有不同的层次,有以保证绝对安全为目标的基本养老金,也有需要寻求成长性的补充和商业养老金;二是所谓“入市”的市场,其实不只有股市,还有债市,包括最安全的国债,有国内市场,还有国外市场,在很多发达国家,养老金的投资范围涵盖十几个甚至更多个不同的市场。
在关于养老资金的投资安排里,有三个原则最为重要:一是专业投资,即通过筛选和委托专业机构投资者进行投资,也就是说不鼓励老百姓自己抱着钱冲到市场里去投资。二是组合投资,在包括国债、公司债和股票等多个金融市场中进行不同资产类别的组合投资,并根据不同性质养老资金的安全性要求和风险承受程度,进行不同比例的配置。从美国的情况来看,最注重安全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绝大多数是投资于国债的,几乎不投资于股市,也因此规避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成长性和回报率较低;而包括401(k)在内的企业年金等第二支柱和商业保险等第三支柱,在股票、债券、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私募股权投资(PE)、风险投资(VC)等各种资产类别中投资,因其投资回报率高,而在过去的几十年实现了非凡的增长。第三个原则是长期投资,美国养老体系的大规模建设始于80年代初期,在随后的30年中显现出了强大的社会效果,美国普通老百姓的401(k)计划中的养老金资产与美国道琼斯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90%以上。
事实上,这三条原则是全世界所有养老金和大型机构投资者通行的一些做法,而且在中国市场也是完全可以应用的,全国社保基金在过去的10年中取得了平均8%左右的回报,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秘方,而正是因为坚持了这三条基本原则。我们应该按照这个方向推动中国的养老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资本市场与长期机构投资者的良性互动,强调的是一整套制度建设,涉及中国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也许投资需要择时,但制度建设不能再等,今天不推动,10年以后还是要从零开始。当然,资本市场本身也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要加快改革和建设的步伐,但两者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过程,应该协同发展,协同解决。
如果合理借鉴发达国家相关制度安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顶层设计,兼顾安全性和成长性,自上而下推进养老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将一举多得,这可以成为解决目前我国的创新经济建设、财富管理、老龄化社会、居民收入分配等诸多社会问题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制度安排,通过专业投资,将中国社会的富余资金有序地引导到资本市场中去,与中国经济体中正在迅速成长和发展的企业群体对接,这样对中国经济、社会资本、创新企业和普通百姓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好事,也将大大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