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本养老制度的性价比
基本养老缴费率和替代率两项都是名义上的,工资缴费基数也含有不少水分。严格来说,中国的社保缴费率、替代率和世界统计水平不完全可比。
但是,我们可以用缴费率和替代率的差额来简单衡量养老保险制度的性价比。可以认为,差额越大,性价比越高。目前OECD中34个成员国养老金平均缴费率是19.6%,平均替代率是60%,而中国这两项指标分别是28%和42.8%。我国的差值水平与OECD34个成员国相比,仅高于其中9个国家。
悖论探讨:是否存在制度性溢出
基本养老首先是一个社会保险制度,不是福利,也不是救助。保险制度在设计时,一定需要考虑缴费和待遇之间的关联,要做足精算平衡,权利义务对等,这样才能保持制度的可持续性。
现在,政府似乎没有算好精算这笔账,最初制度设计的目标替代率是59%,现实情况离这个目标有不小差距,而且今后距离还可能进一步扩大。
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
第一,隐性覆盖的问题没有解决:有一部分人没有缴费或者缴费很少,但是却从这个制度里获得了养老金,包括我们常说的历史欠账。
第二,基金保值增值的问题也没有解决:1.9万亿的基金结余挂在银行账上,没有产生更积极的投资效益,为制度带来更多的收入。
第三,制度还负载了太多的“保基本”以外的责任,比如各地都有一些“特加”、“专加”、高龄补贴、低收入者补贴的做法,这实际上是通过养老制度平台发放社会福利,进行转移支付。
第四,财政预算投入机制没有建立。事实上国家财政一直在补贴基本养老制度,但是这种补贴并未形成常量化的预算投入,而是有不足才补、有缺口才补。
其实,一个保险制度内的缴费率、替代率等参数测算精确后,是完全能具备可持续性的。如果政府需要体现其他方面的责任,完全可以走另外的通道。
改革方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应尽快定型
目前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统账结合。对于这个结构,目前存在两种分歧意见,一种观点是将个人账户独立出来,市场化运作;还有一种观点是个人账户做成现收现付,变成一种记帐工具,即所谓的名义账户。
如果现在确定个人账户是完全积累制,那积累就一定要投资,从而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努力做好保值增值;而如果是名义账户,并不对应实际的资金积累,那这个现收现付的制度就需要定型。
在基本养老制度定型后,还应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来满足不同水平的生活需求,帮助广大职工能够通过自己在职期间的积累实现更体面的退休后生活。虽然企业年金在各个国家都不是一个全覆盖的制度(强制型除外),但是它的确是解决了中等收入人群基本保障以外的生活需要,提高了养老替代率,使人们对退休生活不再恐惧。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确确实实应该定型了。如果再不定型,再过五年、十年,它面临的问题就会更多。但好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还不是特别长,中国还处于经济发展的上行通道,解决问题的回旋余地还是有的,关键是要抓住当前解决问题的时间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