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化的进程正在加快脚步。2011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85亿人,占人口总数的比重的13.7%;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23亿人,占人口总数的比重是9.1%。在我们惊呼“白发浪潮”汹涌而来的时候,有一个发展趋势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是农村地区的老龄化问题。
实际上,在中国的农村地区,老龄化的“加速度”更加惊人。“六普”数据告诉我们:农村人口比重为50.3%,按2010年人口总数13.40亿人计算,农村居民有6.74亿人。有研究表明: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为18.3%,那就意味着农村老年人口为1.23亿人。
自从实施计划生育国策以来,我们习惯于关注人口的自然变动,其中的核心数据就是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但是,另一个关键数字,人口的机械变动,即人口流动,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实际上,后者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影响可能更大。
在农村已经迈入深度老龄化的门槛的同时,以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老龄化的程度只有8%,距离老龄化的门槛老年人口占比10%还有一段距离。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对深度老龄化表示深度的忧虑,但那是按户籍人口计算出来的。如果按常住人口并以65岁及以上人口计算,老龄化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六普”的公报披露:上海是10.1%,北京是8.7%。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巨大的反差,因为中国的流动人口有2.21亿之多,其中大部分是青壮年。当我们欢呼中国城镇化在2011年终于超过半数的时候,这个数字背后的负面影响却被忽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怎么办?
一般来说,老年人安度晚年,至少需要3个必要条件:一是经济来源,二是服务照料,三是亲情慰藉。以下,我们来逐一进行盘点:
在经济来源方面,政府正在大力推进新农保,2011年的覆盖面超过了38%。按照“十二五”规划的安排,到2015年要实现全覆盖。也就是说,在余下的4年中,每年要扩面15—16%。这个计划应该会稳步推进,渐次完成任务。有人提出,新农保标准太低,每月55元算什么保障。
但是,养老保障,对于农村的老人来说,毕竟是从无到有,所以全覆盖是最重要的。先以一个较低的标准做到全覆盖,人人享有,再考虑标准问题,这个政策思路应该是实事求是的。何况农村的老年人还有承包地,即使自己种不了,也可以租出去,吃的问题应该可以解决。农民手上缺的是现金,对中西部而言,每月55元的稳定收入农民还是很看重的。
真正的问题在于农民工,他们参加的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每月企业和农民工个人都缴费,而且不能“退保”。但是,与农民工的流动性相匹配的“转移接续”,迄今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人社部出台了一个只考虑方便经办机构的“办法”来敷衍塞职,实施的效果不尽人意。如果政策不进一步改善,将来很有可能有将近1亿人会从这个破绽中被遗漏出去,而且是名义上参保了、缴费了,但得不到应有的待遇。
如果说,不管怎样,在经济来源上还有个说法,而在服务照料方面,政策制定就存在更大的问题。“十二五”的老年服务规划,基本上没有考虑农村的问题。这一拖就是5年,现在的老龄化程度就是18.3%,5年后又会是什么样?何况在很多中西部农村地区,现实中真正的老龄化程度恐怕在30—40%甚至更高。
现在政府也不能说不重视老年服务,也不是舍不得花钱,甚至可以说,一些地方为养老服务花的钱也不少,譬如倡导社区服务,但效果不佳。有一个与费孝通先生说的“差序结构”相关的基本国情应该得到关注,中国人习惯向亲属而不是向社会求助。我们从80年代开始讲“社区服务支持下的居家养老”,但除了少部分“窗口社区”外,在大部分地方仍然还是一句空话。所以,实事求是地考虑问题,恐怕最经济、最可行的还是让家里人回家去照顾老人,政府给他们解决经济来源问题。另外,这既解决了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的问题,也满足了老人亲情慰藉的需求。
当然,这项政策还应该包括相应的社会支持:首先,在社区,应该有社会工作者组成的管理、评估小组,通过他们对家庭提供的老年照顾进行评估,最主要是老人满意不满意,这是基层社区要做的事情,目标是保证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然后,还要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组织体系,负责落实养老服务的专业化。社会组织中不但有社会工作者,还要有医务人员、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促使家庭老年照顾专业化。照顾老人的家庭成员,既领了政府的钱,那么每个星期恐怕要有2—3天要出来参加学习,由专业人士进行培训,怎么照顾老人,这其实是很关键的,可以全方位地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水平。
如果说家庭老年照顾能够做下去,就会有人觉得在为自己的父母亲服务之外还有余力,学了专业知识也想有更大的用武之地,那么就会想到要去为街坊邻居服务。如果照顾自己父母有好口碑,社区再给予组织上和经济上支持,真正的社区服务才能普遍开展起来。在广大农村,怎么为老人提供社会服务,其实是挺困难的。所以,以上的设想可能是一个出路,是一种最经济、最实际的服务模式。
当然,大多数人总会有生活不能自立或不能完全自立的情况,这就要入住老人院。考虑到农村老人大多数都收入不高,非营利经营的养老机构应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另外,即便是按成本核算,还会有一部分老人支付不起费用,这就又需要政府“出血”了。当然,也可以通过社会捐款和慈善事业解决一部分。
对中国农村的养老,从政策上、技术上、方式方法上,还是有理由可以持谨慎的乐观态度。然而,政府一定要头脑清醒,一定不能把局部的、部门的乃至个人的利益看得很重。只要政策对路,包括广大农村地区在内的中国,是有可能安然度过老龄化高峰的。
摘自和讯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