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的2011年《城市蓝皮书》表示,2000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年均增长3.8%,到2009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
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是我国城市消费的主力,其消费性支出总量占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总量的比重呈逐步上升的趋势,2009年为49.3%。
对此,蓝皮书预测,从2010年到2025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将以每年2.3%的速度扩大,到2020年将接近47%左右,在2023年前后可能要突破50%,在2019年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可能首次超过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比重,即所谓“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将首次出现。
与此同时,蓝皮书也指出,我国绝对贫困发生率虽然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相对贫困,特别是城市相对贫困发生率却逐年升高。
按照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中国截至2009年底的城镇人口数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基于统计数据测算,中国目前城市合理的贫困线大约在人均年收入7500-8500元之间,贫困人口数大约为5000万人,是目前低保标准和受保人数的2倍左右。
蓝皮书称,受到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其中东部地区贫困人口比重最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比重较高。享受低保的绝对贫困人口在东北地区所占比例最高,约6.34%;其次是西部地区,为5.91%,再其次是中部地区,为5.12%,东部地区最低,仅占1.28%。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绝对贫困人口越少,结合比例法估算,东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大约756万人,中部1657万人,西部1717万人,东北地区845万人。”蓝皮书称。
此外,蓝皮书表示,中国城镇恩格尔系数在2009年已经下降到36.5%,这意味着对民生质量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由此将对民生需求产生乘数放大效应。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自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