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由于收入、就业、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改善显著,东部省市民生发展指数综合排名靠前,但社会保障支出占比低于其他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6月18日发布了《2011中国民生发展报告》,通过民生质量指数、公共服务指数和社会管理指数三大类指标,对中国内地除西藏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民生发展指数进行评价。
由于收入、就业、教育、基础设施等相对完善,东部地区总体排名靠前,排名前十位中,除辽宁(第八位)位于东北地区,其余全部位于东部地区,不过,在部分二级指标上,东部地区相对落后。
民生质量指数中,虽然北京、上海居前两位,广东列第七位,但它们在居住与出行二级指标上排名靠后,分别为第18位、第23位和第25位。其中,北京的居住质量指数排在第29位,上海出行质量指数为第29位,均为倒数第二。
在公共服务指数二级指标住房保障建设中,北京和上海分列第16位和第26位,排名明显落后于该指数中的其他二级指标。
社会管理指数中,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在社会保障建设指数上大都表现欠佳,排名最末十位中,东部地区占据七席,尤其是以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衡量的社会保障投入指数,东部地区集体低于其他地区。
总体而言,尽管指标体系中并未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标,民生发展指数排名仍与各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呈现出高度相关性。按照指数由高到低,民生发展水平大致呈现出“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由强渐弱的阶梯形分布趋势。
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兼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认为,这表明,“保民生”和“促发展”两者并不矛盾,恰恰说明了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必要的、可行的。将经济发展成果不断转变为人民福祉水平提升,仍是“十二五”期间民生保障与改善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