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前4个月,保险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的速度在继续提升。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以下简称“中保资协”)数据显示,今年1-4月,各类保险资管产品合计注册规模1191.32亿元,同比增长了73.02%。
与此同时,保险资金对接实体经济迎来政策红利。4月20日,中国保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监管维护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保险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积极把握“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机遇,鼓励保险资金投资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参与去杠杆和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实现金融资本与实体产业的优势互补。随后,《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强化保险监管 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整治市场乱象的通知》《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弥补监管短板构建严密有效保险监管体系的通知》等政策又挥出一套防范风险、强化监管,引导保险资金输血实体经济的政策组合拳。
中保资协相关人士看来,引导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发挥自身在实体经济中的积极作用,是保险资金运用的重要方向。
保险资金加速投向实体经济
中保资协统计数据显示,1-4月,中保资协共注册41项债权、股权投资计划,合计注册规模1191.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02.78亿元,增长73.02%。这些资金主要投资于交通、能源和棚户区改造等民生类行业,全面覆盖“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棚户区改造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截至2016年底,保险机构累计发起设立各类债权、股权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659项,合计备案注册规模1.7万亿元。
具体来看,自2013年9月至2017年3月底,保险资金通过保险资管产品共计投入6260.04亿元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自2014年9月长江经济带规划出台至2017年3月底,债权投资计划投入1844.08亿元;自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领通过至2017年3月底,债权投资计划投入903.42亿元;自2013年7月国务院提出棚户区改造至2017年3月底,债权投资计划共投向29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向全国9个省份和2个直辖市投入1041.06亿元。
保险资金还积极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截至2017年3月底,共有20家专业管理机构注册200项债权投资计划投向清洁交通、清洁能源、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污染防治等多个绿色产业领域,累计注册规模达到5506.25亿元,占债权投资计划累计注册规模的39.20%,有效促进了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技术进步。
政策引导险资对接实体经济
近日,保监会积极引导保险资金对接实体经济。4月28日,保监会发文稳步推进保险资金支农支小融资业务创新试点;5月4日发布《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5月5日,保监会又印发《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
中保资协相关人士指出,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规模大、追求稳定收益等特点,从保险资金自身特点以及运用要求上看,保险资金参与实体经济尤其是参与基础设施投融资,有助于险资发挥社会管理功能,发挥“稳定器”和“安全阀”作用,从“消化过剩产能、降政府债务杠杆、补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增进经济运行效率”等多个维度落实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在供给侧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分享地方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成果。
据介绍,为破解保险资金与地方项目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顺畅的难题,中保资协“走出去”和“请进来”并举,走到地方讲解保险资金运用实务,与地方合作举办项目投融资对接会,邀请发改委专家讲解国家重大产业政策。截至目前,中保资协先后组织了47家保险资管机构到各省市自治区进行对接活动和考察,支持地方建设和实体经济发展。2016年以来,中保资协已与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已签署或洽谈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将逐步扩大合作范围,全面覆盖全国已有保险资金落地的30个省市自治区。
中保资协开发搭建了全国性的资产管理信息共享平台——资产管理信息交互系统,打通了多方合作的渠道,为资金方、项目方和产品方牵线搭桥,促进项目落地。到今年4月末,共享平台上已开设国家发改委、湖南国资委,以及广东、山东、云南、河南、山西、四川、海南、贵州、新疆、陕西保监局共计12家“项目发布旗舰店”。目前资产管理信息交互系统累计发布项目5284个,覆盖交通运输、农业、政府基础设施、能源、医疗卫生、养老等行业,发布项目融资需求规模达10万亿元,供400多家会员单位查询,已有部分项目在尽调和洽谈过程中。
中保资协相关人士认为,保险业进行地积极探索,将金融资金和实业发展方向有机结合,这是市场的选择,有利于控制风险,保障保险资金稳定增值。下一步,中保资协将继续“搭台”开展线上线下互动,促进保险资金对接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