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将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发挥作用。我们希望保险业能够成为全社会风险管理的主要承担人。”在6月20日银保监会第219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邢炜如是说。
保险业保持“三稳三好”
之所以对保险业提出这样的期望,源于我国保险业当前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具体而言,邢炜表示,可用“三稳三好”来概括。
第一个“稳”是行业增长“稳”。2018年,我国保险业实现原保费收入3.8万亿元、总资产达到18.3万亿元,实现了平稳增长,继续位居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而今年的数据依然体现了这一点,今年前4个月,我国保险业实现原保费收入1.9万亿元,同比增长14.92%;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9%。
第二个“稳”是风险防范“稳”。从偿付能力来看,截至2018年四季度末,178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2%、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1%。今年一季度,两项指标分别上升了3.3个和2.4个百分点,达到245.3%和233.4%。邢炜表示,这说明我国保险业抵御风险的基础不断夯实。
第三个“稳”是外资预期“稳”。去年以来,银保监会继续推进保险业各项开放措施落地实施。仅从机构准入情况来看,2018年11月,首家外资控股保险公司获批筹建;今年3月,首家外资养老保险公司获准筹建。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4个月,外资险企原保费收入市场占有率达到6.84%,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78个百分点。“这说明外资认可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持续看好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前景。” 邢炜说。
在自身发展“稳”的基础上,保险业改革创新不断推进、保障功能不断增强、保险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呈现出“三好”局面。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随着自身发展又“稳”又“好”,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也持续提升。
邢炜用一组数据说明了保险业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从保险保障来看,2018年,责任保险为社会提供保障额度达866万亿元;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3.46万亿元,同比增长24.23%;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承保金额达到6122亿美元;健康险保单超过32亿张,赔款和给付676亿元,同比增长36%。
从保险资金来看,截至2018年年末,通过各类资管产品,保险资金支持“一带一路”投资达9612亿元;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投资分别达4248亿元和1717亿元;支持棚户区改造投资1539亿元;支持清洁能源、资源节约与污染防治等绿色产业投资达6942亿元。
邢炜表示,在保险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做强自身发展实力、做精专业技术水平、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保险业真正发挥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作用,成为全社会风险管理的主要承担人。
重大灾害事故处理规范将出台
在发布会上,邢炜还介绍了保险行业协会围绕深化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行业发展质量等正在开展的重点工作。
邢炜表示,从目前保险行业应对重大灾害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应急机制及措施逐步走向成熟和稳定,各保险总公司与相关分支机构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联动机制,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及时的人员及物资配备,应急意识、应急效率和应急能力都在迅速提升。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保险业积累了大量的应对重大灾害的经验,并借助技术手段,创新了一系列应急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积累相关数据,借鉴国际经验,总结好的模式和做法,提炼形成保险业应对重大灾害的标准范式和做法,推动行业在重大灾害处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邢炜如是说。
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郭红介绍,在参考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同时结合近几年灾害事故的经历和教训,保险行业协会已起草完成了《财产险的重大灾害事故应急处理规范》,统一了标准、原则,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待规范成熟后,将向社会发布。
另据记者了解,接下来,保险行业协会将积极推进重大疾病定义修订、开展税优健康险调研、开展意外险消费者需求调研等工作。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