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2020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突破14亿,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中国老龄化程度加剧的趋势进一步得到印证。分析人士称,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养老金制度改革,完善养老三大支柱建设迫在眉睫。
日前,银保监会指出,将建立完善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在优化金融产品结构和机构体系的同时,为资本市场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打牢基础。业内人士表示,深化中国养老保险三支柱改革,可与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和助力经济高质量转型实现良性互动。
第三支柱需扩容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日前表示,中国人口老龄化同时伴随少子化和高龄化特征,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人口结构老化程度,预计到2022年,我国将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迈入重度老龄化阶段。预计十几年后,养老金缺口将成为最重要的民生问题,必须提前应对,未雨绸缪,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范养老保险“灰犀牛”风险发生。
业内人士介绍,养老体系的“三大支柱”说法已成为行业共识。所谓三大支柱,分别对应的是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属于第一支柱,是由政府财政提供的托底性质的保障;企业年金属于第二支柱,是由企业出资为本单位职工提供的养老资金;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属于第三支柱,是由个人在年轻时自愿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待到老年后可“坐享收成”。
我国养老体系三大支柱的结构目前是失衡的。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1月11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0年首季峰会上表示,第一支柱占主导地位,但财政压力较大,难以有效满足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养老需求。第二支柱覆盖面窄,企业经济负担压力较大,缺乏持续加入的能力和意愿。第三支柱发展严重不足。世界各国普遍通过税收激励引导个人增加养老金的积累,我国在这方面依然有待加强。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认为,稳步扩大第二支柱,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实现三支柱的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养老金体系改革的重点。
某大型险企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进一步发挥商业养老金管理机构的市场化运营作用,推进以税收优惠、个人账户专业化、多元投资为主要特征的第二、第三支柱建设,提升覆盖面与保障能力,可增强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性。
险企扮演重要角色
黄洪日前表示,将积极发展多样化的商业养老年金保险、个人账户式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有助于实现养老金融产品年金化领取的保险产品。
上述保险产品落地,离不开保险公司的参与。业内人士建议,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各种有价值的养老保险品种,政府可以从税收优惠等多方面对这类机构加以扶持,同时引导个人消费者投资此类保险业务,推动市场壮大。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市场供给主体渐趋丰富多元,保险业不断涌现出专业性的养老保险公司。从原来注重负债业务(即卖产品),到现在注重资产业务(即注重投资)以及第三方的资产管理。第三支柱的递延税收商业养老保险,2018年设立试点并率先在保险业实行,在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方面实现了破冰。
上述负责人指出,未来的养老金市场发展,潜力非常大。这取决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老龄人口、快速的老龄化程度、迫切的养老金保障需求,也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人寿(601628)相关人士日前透露,截至2019年末,旗下养老保险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超过万亿元,个人养老保障产品规模已近3000亿元。他表示,个性化定制投顾在逐渐崛起,制定个性化的投资方案将是这类产品的大方向。
多方良性互动
中国人寿首席投资官王军辉指出,我国三大支柱养老金合计持股规模占股票市场总市值比重不到10%。养老金作为真正的长期资金,作为投资链条的上游源头,相关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第三支柱的壮大,形成完整的长期投资逻辑线条,对于增量长期资金入市、提升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质量,三者形成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第三支柱势将扩容,带来的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分析人士指出,个人养老金负债周期长,要穿越多个经济周期,经受长寿风险、利率风险等一系列考验,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精算定价能力、抗风险能力、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高要求。
业内人士建议,保险公司要学习国际先进的产品开发经验和投资策略,并具有专注长期从事养老金领域的专业精神,不要天天“赚快钱”、把产品短期化,尽快实现商业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支柱发展过程中,个人养老金市场上存在的风险问题也不得回避。“需要注重收益和风险的平衡。目前,中国资本市场还未到发达程度,缺乏足够的工具匹配长期养老资金。商业养老保险的风险问题在制度设计时就要考虑好,要给予一个有力的风险保障,把中国老百姓养老的钱袋子看住。”五道口金融学院上述人士表示。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