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2002年即突破一亿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为8.9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在总人口的占比为13.5%。可见,我国不仅老年人规模较大,而且老龄化水平快速提高,高龄化与老龄化同步出现,未来还将长期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高原”而非“高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是短期选择而是长期方向,亟需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在此过程中,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尤其是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尤为必要。2018年5月,我国开始在上海等地试点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也即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标志着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建成。根据银保监会的统计数据,2020年底,我国共有23家保险公司参与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19家保险公司出保单,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26亿元,参保人数4.88万人。根据人社部的统计数据,2020年底,我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99882万人,参加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人数合计约5800万人。相比之下,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空间较大。
发展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需要充分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未富先老”的老龄化,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加上老年人绝对数量大、老龄化水平快速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更需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从国外经验看,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其实是调动多方的积极性积累养老资产,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主要是调动个人积极性积累养老资产。虽然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但老年人本身已经进入老年阶段,其更多是利用既有养老资产维持老年生活所需,让年轻人做好养老规划,尽早结合自身条件积累养老资产理应成为关键。
就目前的情况看,国内的年轻人开展养老规划,积累养老资产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潜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202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各年龄段未参与养老金融市场的人口占比依次为,18~29岁为35.16%,30~39岁为12.34%,40~49岁为15.36%,50~59岁为13.47%,60岁及以上为23.57%。即使是参与养老金融市场的群体,72.07%的调查对象储备养老资产的方式是银行存款或者理财,这也是国内居民偏好最大的养老资产储备方式。
充分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参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需要从引导正确认识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规范并丰富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供给,以及优化完善政策支持三方面同步发力。
首先,引导正确认识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平滑人生各个阶段的收入和消费,为养老积累财富是每个理性人都需要做的决策,积累养老资产并不是简单依靠储蓄存款。为了让老年生活更有保障,不能仅靠存款或者是长期储蓄,简单保障本金安全,而需要切实树立投资养老理念,秉承长期和价值投资思路,实现长期中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其次,规范并丰富金融机构的产品供给。在引导个人积极参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方面,客户体验良好的金融产品是最好的消费者教育方式。国外推动个人积累养老资产的过程中,有长期护理保险、目标日期基金、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等多种金融产品,并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国内金融机构,也需要更进一步加强调研分析,关注年轻人等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人口的需求,充分考虑养老金的资金特点和风险偏好,提高专业投资能力,突出养老特征,创新研发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通过合理配置资产类别,设定产品存续期限,保障养老金安全和增值,丰富产品销售渠道及其便利性,吸引年轻人参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再次,优化并完善政策支持。第三支柱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是自愿的、商业性的体系,其发展好有助于降低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养老金的压力,自然需要政府优化并完善政策支持。
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