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布《2015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个人存款余额已达53.91万亿,同期增长6.12%。2014年,海康人寿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和风险管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显示,66%受访者选择银行储蓄作为主要的退休收入来源。
两个报告结合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上述存款余额中部分是用于日后养老,属于预防性存款。面对庞大的“沉睡”存量资金和日益增长的增量资金,如果有效将储蓄养老转化为投资养老,养老金财富管理未来前景可期。
养老金财富管理方兴日盛
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据相关预测,我国本世纪中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
从宏观层面来讲,我国人口结构发生长期而深远的变化,催生提前积累大量养老资金的需求。从微观层面来看,我国家庭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例如少子化、空巢化、小型化等,使得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人们自我养老意识增强,会为退休后养老生活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其中充足资金储备是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推进,以养老为目的的资产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依靠专业的金融机构借助多元化金融工具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实现养老资产的保值增值。
除在养老保险领域具有传统优势的保险业外,基金、银行、信托等众多金融机构也纷纷推出以养老为主题的基金、理财和信托等产品,瞄准“养老金财富管理”,抢抓“人口老龄化”投资机遇。央行发布的《城镇储户调查问卷》显示,居民最爱的投资方式是“基金及理财产品”,占比达到30%左右。
以养老基金为例,自从2012年首只养老基金问世以来,目前大约有9家基金公司先后推出14款养老基金产品,资产规模累计超过600亿元。按照现在发展趋势,今后还会有越来越多基金公司推出养老基金。综合波动性和收益性两方面考虑,除2款定开债券型外,其余12款均为混合型,从成立以来的业绩表现均不错。
三个问题亟待解决
虽然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是推动养老金融发展的引擎,但是我们不能单纯寄望于税优,笔者认为还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实现养老目的。仍以养老基金为例,从产品的现状来看,大部分只是打着“养老”的牌子,实质上仍然是一个大众化的开放式基金产品,可以随时赎回,并没有针对性地对投资者未来的养老需求进行长期规划和安排,因此,养老基金与常规的基金产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从反面提出一个问题,难道养老金产品一定是长期性、到退休后才能领取吗?正如企业年金基金,在正常情况下,必须到退休后才能领取。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值得商榷,从实践来看,我国老百姓对短期产品的喜好优于长期产品。因此,在现有短期产品情况下,只有依靠出色的投资业绩回报,吸引投资者长期持有,资产配置是关键,“绝对收益”是目标。
二是化解长寿风险。基本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上考虑个人面临的长寿风险,因此只要人活着,就可以一直领取养老金,当个人账户基金领完后,还可以继续领社会统筹基金。因此,市场化的养老金财富管理机构,除了在投资和销售能力方面加强外,也要在产品领取方式上做出创新设计,实现终生领取,以便化解长寿风险。随着保险业“进军”公募基金业以及更多金融跨界整合经营,相信这个问题很快会得到解决。
三是实施有效监管。对于养老金投资的要求,首先是安全性,其次是收益性。随着我国金融管制逐步放开,制度建设日益完善,金融市场活力不断激发,越来越多老百姓会选择投资养老。考虑到我国金融业实行的还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即将“入市”,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基金规模日益增长,从加强风险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发展等角度出发,国家有必要成立养老金融管理部门,对养老金投资实施有效监管。
摘自新浪网